《码链-大变局中遇见未来》作者徐蔚在书中说,码链建构的数字人物联网必将取代互联网。要读懂作者的这一判断,就需要读懂物联网和码链建构的数字人物联网。
读懂物联网
物联网是利用网络等通信技术把传感器、控制器、机器、人员和物等通过新的方式联在一起,形成人与物、物与物、人与人相联,实现信息化、远程管理控制和智能化的网络。其原理是在计算机网络基础上,利用RFID(射频识别技术,俗称电子标签)、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构建的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物联网络(“Internet of Things”)。在这个网络中,无需人的干预,物品能够彼此“交流”。其实质是利用射频自动识别(RFID)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物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RFID是能够让物品“开口说话”的一种技术。在“物联网”的构想中,RFID标签中存储着规范而具有互用性的信息,通过无线数据通信网络把它们自动采集到中央信息系统,实现物品的识别,进而通过开放性的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实现对物品的“透明”管理。物联网包括互联网及互联网上所有的资源,兼容互联网所有的应用。
物联网的本质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互联特征,即对需要联网的物一定要能够实现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络;二是识别与通信特征,即纳入物联网的“物”一定要具备自动识别与物物通信的功能;三是智能化特征,即网络系统应具有自动化、自我反馈与智能控制的特点。
物联网的技术架构分三层。第一层是感知层。感知层由各种传感器以及传感器网关构成,包括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二维码标签、RFID标签和读写器、摄像头、GPS等感知终端。感知层的作用相当于人的眼耳鼻喉和皮肤等神经末梢,它是物联网识别物体、采集信息的来源,其主要功能是识别物体,采集信息。第二层是网络层,由各种网络、互联网、有线和无线通信网、网络管理系统和云计算平台等组成,相当于人的神经中枢和大脑,负责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第三层是应用层。是物联网和用户(包括人、组织和其他系统)的接口,它与行业需求结合,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
传统的物联网的基本应用模式有:通过二维码,RFID等技术标识特定的对象,用于区分对象个体,例如在生活中我们使用的各种智能卡,条码标签的基本用途,就是用来获得对象的识别信息;此外通过智能标签还可以用于获得对象物品所包含的扩展信息,例如智能卡上的金额余额,二维码中所包含的网址和名称等。利用多种类型的传感器和分布广泛的传感器网络,可以实现对某个对象的实时状态的获取和特定对象行为的监控,如使用分布在市区的各个噪音探头监测噪声污染,通过二氧化碳传感器监控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通过GPS标签跟踪车辆位置,通过交通路口的摄像头捕捉实时交通流程等。基于云计算平台和智能网络,可以依据传感器网络用获取的数据进行决策,改变对象的行为进行控制和反馈。例如根据光线的强弱调整路灯的亮度,根据车辆的流量自动调整红绿灯间隔、智能家居等。物联网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具体地说,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在这个整合的网络当中,存在能力超级强大的中心计算机群,能够对整合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施实时的管理和控制,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达到“智慧”状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
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广泛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中,也因此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但是,以芯片为主的物联网还是停留在物与物相连,而中国却在过去的十年中,推广普及了10亿人扫码链接物联网的基础,包含了扫码支付、扫码购物、扫码登录、扫码开锁、在抗击新冠疫情中扫健康码(行程码、场所码、核酸码等)等举措,引领了全球“以人为本”的物联网。
读懂码链数字人物联网
徐蔚在书中告诉我们说,因为互联网是基于IP的世界。它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它是通过基于IP的虚拟地址和机器替代人类而成为社会网络节点的。而码链网络的底层则是基于人的数字化行为。
徐蔚在书中阐述说,码链的数字人网络是基于多重主题(Motif,所以是个Matrix),根据社会地位(传播路径与影响力的Matrix)与开放态度(也是一个Matrix)构建的社交网络。ID作为“数字人”的识别标识,具备多种主题的唯一识别ID(基于不同的圈子,可以没有实名,因为实名只是肉体人世界的标识)。闭环交易包括关注、点击、传播、分享、行动等,即每一次“行为”都叠加了自己的DNA,所以可以全程追踪,并且实现按照绩效付费P4P模式。
徐蔚告诉我们,数字人O2O(Offline 2 Online),即线下和线上,不是传统意义上的Online 2 Offline:即线上和线下。WEB PAGE(网页)也是Offline(未连线的),因为可以“被肉眼看到”。而数字人O2O链接的,则是人与物、人与人。
徐蔚介绍说,码链数字人网络是多极化的。在码链数字人网络多极化的去中心化网络世界中,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中心,二维码是这个中心唯一的入口。数字人网络既可以自动地标注顾客,也可以清晰地标注商家。去中心化让每一个人既可以是广告的经营者,同时也可以是百货商店。每一个人都可在传播分享的过程中分享剩余价值。
这是因为,码链的全球专利二代活码,相当于商品的身份证(物品的电子标签),通过这个二维码可以直接对接企业,看到该产品的多种信息,包括生产流水,从而有效杜绝了假货串货,保护了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小小二维码,可以统一模式、统一货币、统一支付、统一行为、统一思想。
Matrxlink协议(智慧码链矩阵连接协议)与HTTP协议(服务程序的超文本传输协议)是指计算机通信网络中两台计算机之间进行通信所必须共同遵守的规定或规则,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是一种通信协议,它允许将超文本标记语言文档从Web服务器传送到客户端的浏览器。互联网HTTP协议遵循网线连接IP地址背后的虚拟世界。而MatrixLink协议(智慧码链矩阵连接协议)遵循二维码接入ID背后的真实世界,MatrixLink协议(智慧码链矩阵连接协议)可向下兼容并取代互联的http(服务程序的超文本传输协议),MatrikLink协议(智慧码链矩阵连接协议)可记录SNS(社会性网络服务)社交化传播分享的每一个环节而获得价值分享,交易奖励,且拥有一整套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MatrixLink(智慧码链矩阵连接协议)数字人网络协议曾成为35项Facebook等互联网巨头的专利引用基础。
徐蔚在书中阐释说,传统互联网的接入设备是计算机,而扫一扫则是通过手机作为入口,无论是使用的人群和场景都更加广泛。如手机物联网已经将移动终端与电子商务相结合。手机物联网购物通过手机扫描条形码、二维码等方式,可以进行购物、比价、鉴别产品等功能。让消费者可以与商家进行便捷的互动交流,随时随地体验品牌品质,传播分享信息,实现互联网向物联网的从容过度,缔造出了一种全新的零接触、高透明、无风险的市场模式。通过智能手机与扫一扫软件相融合(通过应用市场下载),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智能终端即“扫一扫”“看一看”专用终端与电子商务的结合,成为了中国移动物联网的杀手级应用新场景,成为了“手机物联网”其中的一项重要功能。
码链数字人物联网建构了安全的信息通信生态
自2011年发明“扫一扫”全球专利技术以来,“扫一扫”已经成为最普及的物联网接入技术。在中国几乎有十亿人几乎每天都会使用“扫一扫”用手机接入物联网。在物联网信息时代,如果不是基于人类的主动发起(如扫码),而是靠被动接触(碰一碰,刷脸等),甚至强迫接入,不仅不能保证信息通信的安全,更容易使人们变得像“被绑架”那样,陷入被互联网巨头绑架宰割的境地。
在码链数字生态体系中,人和物的链接,是通过“数字人主动发起”,通过“扫一扫”,叠加数字人DNA生成新的“码”,码与码形成码链链条,来建立人和物的数字身份及数字链接的。在码链网络世界里,码代表着人和物的身份信息所有权,人和物可以在一个码中植入自己的DNA后,具备了现实世界真实的5W元素(时间、地点、人和事、前因后果),可以分布式存储在码链物格链的数字网络中,真正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当下微博等开放了IP地址归属的技术举措,让无数大V无处遁形。作为人类的数字化、社会化,就应该更加开放5W的要素,如码链特定的“物格”(码链技术结合北斗定位的数字地球网格)归属,开放得越多,可信度就越高;不仅可以追踪溯源,让网络谣言无处藏身,隐匿造谣付出代价,更可以在人们求证时,获得诚实的“奖励”。
人们通过扫码接入,把三维世界的经度纬度所代表的地理位置与数字人相融合,再映射到四维世界,生成唯一的“物格”码(代表物联网格子的二维码)。由此,通过码链在物格链的多个平行世界中记账时,码的唯一性、安全性、不可篡改性以及庞大的数量和时间戳,就成为了搭建数字世界的基础。基于这个码的身份系统,码链体系为每一个数字人搭建起了属于自己的价值传递网络。这个可以传递价值的社交网络,称之为价值链。“价值链”是用户基于码的数字身份构建的人际和物际关系网络。由于网络隐私问题是根植在传统互联网基因之中的,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通过新的生态重新搭建一个信任网络,并通过对码加密,让每个人和物都能够很好地保护自己的隐私。由此,码链扫码链接5W属性建立的天然安全性、分布式网络和不可篡改的三大特性,就成为了物联网设备运作最坚实的基础。
徐蔚还介绍说,大部分物联网交易和合约都发生在网络的第二层,而作为基础层的码链扫一扫,则可以为其提供可靠的商业模式和安全性。
互联网无法达到的安全和防篡改识别
物联网设备是通过云服务器来识别用户的,他们将识别数据保存在这些中心化的云服务器中。这些数据很容易被泄露、窃取或抄袭,基于这些数据的应用程序也会受到很大的安全威胁。并且,中心化的数据存储,容易形成资源垄断,信息霸权。所以全球正在倡导去中心化的WEB3.0(网络3.0),建立类似DAO(去中心化自治组织)的自组织管理机制。建立这一机制,需要通过软件应用,实施路径来完成;目前码链数字生态体系在全国布局,就是沿着这条道路在推进。
相较于物联网的客户端服务器模型,码链体系利用分布式的信息储存在物格链里来保护信息包括用户身份,且用户只能根据对应的二维码发布信息,保证身份的唯一不可篡改,这是现有的互联网平台无法达到的安全和防篡改识别。
码链,以人对物的观察来建立链接,从而构建了“以人为本”的应用层协议,这样我们就可以在人与人、人与物、物和物之间建立交互的协议;码链解决的应用层协议,是数字人主动发起建立链接,并记录人类的活动价值,“凸显以人为本”,不同于数字孪生的那种机器对机器的映射,没有人在其中。
徐蔚认为,在这个世界上,如果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不与人类社会关联,那么很容易陷入“以机器为本的机器人帝国主义”。码链,则是通过数字人与真实世界万事万物交互,每一次交互都生成新的码,并在原来的码上叠加形成链条。这就有别于静态地通过编码让每个设备只有一个唯一的码,码链是在动态中让每一次交互都有新的码生成。它既是ID,又是私钥,含有码链的5W元素,可以借助5W来验证,因而其底层是安全的,这也是码链具备超越区块链的核心特征。
码链建构的数字人物联网必将取代传统互联网,不仅体现了科学技术的升级,更是哲学思想指导科技发展的必然。只有读懂了物联网和数字人物联网的以上原理、技术架构和码链为物联网建构的信息通信生态,才能读懂《码链-大变局中遇见未来》作者徐蔚在书中阐述的,码链建构的数字人物联网必将取代传统互联网的科学论断。